Tuesday, March 10, 2009

國球?

這次 WBC 中華隊連敗給韓國跟中國大陸,一時之間群情激憤,老前輩傅達仁出來罵兩句,還上 2100 跟大家一起討論要怎麼救棒球,連邱毅也要出來講幾句。不過只長了嘴巴的人還被人家在電視上吐槽只能說是剛好而已。

說實在的,與其說棒球是台灣的國球,倒不如說一切都只是一個由早期國民黨政府一手導演出來的騙局。

棒球開始在台灣熱起來,應該是在 1960 年代的紅葉少棒隊。在媒體的渲染下,這群超齡的小朋友變成國家英雄,帶動了國人的棒球熱。我剛開始看棒球,應該是小學四年級左右,那時候應該是少棒隊拿下冠軍大家還會放鞭炮慶祝的年代。說到「威廉波特」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感覺上根本就是美國人辦給亞洲人拿冠軍的盃賽。根據台灣維基棒球館的資料,台灣從 1969 年首度參賽開始,一直到 2008 年止,台灣一共拿下十七次冠軍,其中還包括六次三冠王(少棒、青少棒跟青棒),三連霸、四連霸跟五連霸各一次,幾乎是贏下遠東區就贏下冠軍。不過,通通都是在 1997 年之前。其實從戰績來看,大家可以想見一定有一些基本上的不同,才會導致戰績如此耀煌。的確,就是球隊組成的問題,1969 年我們派出的是全國明星隊,1970 到 1973 年則是地區明星隊,等於是用全國之力去打人家一個小學。從 1971 年之後我們派的是單一學校所組成的球隊,但是比如說超齡或是球隊組成、訓練的方式還是有些不同。球隊組成上,比如說轉學、晚讀、越區就讀,訓練上也常常聽聞小學生一天只上少數幾節課,其他的時候都在訓練、打球。其他隊伍有些甚至只是像是夏令營形式的玩球,當然差距很大。這也難怪即使是最後的冠軍賽,中華隊也常常以大比分擊敗對手。我就看過至少兩次對手的投手在投手丘上落淚的情形。

人家是在玩球,我們則是從小學生開始就給他們軍事化的訓練,再加諸「國家榮耀」的大帽子。

幾乎每個球隊的王牌投手都會投變化球,主播還動輒在電視上嘲笑對方只會投直球。結果即便是強如投出十八次三振的陳昭安,最後也沒辦法繼續走這條路,只能去賣肉圓。不是說賣肉圓不好,但是他在被利用完之後沒幾年就帶著滿身傷痛,國家卻也沒能給他些什麼。

最根基的少棒基本上就已經百病叢生,但卻給了國人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成棒則是繼續延續了這樣畸型的發展。

還記得很小的時候,那時候報紙常常會說我們的棒球是世界四強之:中、日、韓、古。到了大概民國七十幾年,忽然就變成世界五強之一,多了一個美國,後來發現常常打不贏中南美洲的其他幾個國家,就不再提這個稱號了(大概覺得世界六強聽起來就不如不講吧)。不過說實在的,以世界盃來說,我們在二十年前的那個時候打世錦賽(世界盃)戰績的確還是不錯,雖然沒拿過冠軍,但也滿穩定的保持在前幾名。那我為什麼要說這個是畸型的發展呢?大家翻翻那時候的國手名單,再比較一些其他各國的選手名單,應該就有個底了。在還沒有職棒的時候,許多老將根本就是一打再打,打到變球皮了,繼續欺負別國的大學畢業生。要是日本也沒有職棒,大家能想像每次打打亞錦賽、亞洲盃等各種比賽都一直遇到松阪大輔、松井秀喜這些人嗎?

以前聽相聲有一段話:我們的地理課本記錄著歷史,我們的歷史課本裡根本就是神話。台灣的棒球史大致上也是這樣。從紅葉少棒到中華職棒聯盟,四、五十年過去了,結果紅葉的神話背後充滿了虛偽,中職也不斷的被賭博黑手操作。與其說是國球,倒不如大家放下這個歷史的重擔,讓我們的球員,從少棒到成棒,都重新思考我們參與這個運動的意義。強弱輸贏都是一時的,唯有找到正確的方向,才是台灣棒運重新啟動的契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