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3, 2005

The Williams-Santo Cubs: 1970-1973

by Steve Treder @ The Hardball Times
February 22, 2005

當他們進入 1969 年的九月時,小熊隊認為他們長久以來的掙扎總算快要結束了。很明顯的,這支混合著年輕球員和老將的球隊,加上 Leo Durocher 的領導,在渡過了前三年的磨合期之後,總算要為這支小熊隊帶回從 1945 年之後的第一座冠軍了。

在經過了一個糟糕的九月以後,他們面臨到一個很難以接受的事實,那就是這一年只是又成為他們歷史上一連串的挫折裡的另一個的象徵。他們一路走來都是如此的辛苦,終於走到了距離勝利如此接近的地方,但,還是不夠。這個讓人痛苦的現實形成了他們進入 1970 年以後的一種特別的思考模式。當然,每個球隊都想要贏得冠軍,但是可能只有少數的球隊會像 1970 年的小熊一樣,帶著火焰般的野心想要拿下總冠軍。

The Callison Trade
他們在球季後的主要交易也明顯的看出這個企圖。在 1969 年十一月時,小熊隊把隊中二十五歲的投手 Dick Selma 和十九歲的外野手 Oscar Gamble 交易到費城費城人隊,換來了三十歲,曾經是熠熠明星的右外野手 Johnny Callison。年輕換經驗,未來的資產換眼前的利益的交易,對一個有意爭冠的球隊來說是很合邏輯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對小熊隊來說是正確的,而從球員的天份來看,這個交易也是公平的。

但是,這個交易還是有兩個問題。首先,小熊隊雖然需要外野手,但是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中外野手。Callison 雖然之前一直都是個在防守上表現出色的外野手,但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再能擔任一個稱職的中外野手;他來守右外野對小熊隊來說是件好事,但是並不是他們主要問題的解答。Callison 的加入使得小熊隊把 1969 年下半季打擊成績很好,現年三十三歲的 Jim Hickman 擠到中外野,而這個調動,我們可以說,在防守上並不保證是一個好的解答。

另外一個問題是無論 Callison 能在打擊區上做出多少貢獻,可能都比不上失去 Selma 在投手丘上所帶來的損失。在 1969 年的小熊隊裡,投手群的深度不足也是他們的一個弱點;要找到能替補上 Selma 所做得重大貢獻的投手似乎是不可能的。這個交易事實上是另一個小熊所做的「Value-for-value」但只是挖東牆補西牆的交易。

但是因為 1969 年的失敗,小熊隊已經不能那麼挑了,不能等著年輕的球員慢慢成熟,不能等著完全符合他們需求的交易自己出現。他們的外野需要人,而 Callison 剛好能用,再加上他們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所累積的對勝利的渴望,似乎很能理解他們就是想要做點什麼。

The 1970 Season
就像 1969 年一樣,1970 年的小熊隊開季也十分火熱,在前十五場比賽裡贏了12 場比賽。當然,他們沒能保持這個步調,不過在六月二十日的時候,他們的戰績是 35 勝 25 敗,在國聯東區領先第二名四場半。然後災難再度降臨:小熊隊連輸了 12 場比賽。在十天之內,他們從第一名掉到第四,而且落後了四場半。更令人扼腕的是,沒有一場敗戰是輸超過五分,而且有八場輸分在三分以下。小熊隊似乎是忘掉了贏得比數接近的比賽的方法。

然後他們又找回來了;在七月底的時候他們又回到了爭冠的行列,戰績是 54 勝 49 敗,排名第三,只以兩場落後給大都會隊,落後給第二名的海盜隊一場半。然後又是一個很挫折的月份:從八月一日到九月二日,小熊隊贏球的時候比數都像是這樣:17-2, 15-0, 13-2, 12-2, 11-3,他們在這段時間的 32 場比賽裡打下 176 分,也掉了 125 分,用 Pythagorean 來估算的話,他們的戰績應該是 21 勝 11 敗。但很不幸的是,他們的戰績只有 16 勝 16 敗,使得他們只留在第三名的位置,跟第一名的差距只拉近了一場。他們又再度遺忘了怎麼在比數接近的比賽裡贏球。

更糟糕的是,他們還是在比賽的半路而已,之後事情變得更加緊張。在九月三號和四號時,小熊隊只落後第一名半場勝差。從那之後一直到十九號,他們之間的差距從來沒有超過兩場,而且常常只有一場,但是小熊隊就是沒辦法把領先的優勢搶下來。

小熊隊在九月二十日禮拜天的比賽之前,排名第二,落後海盜隊一場半。在蒙特婁,小熊隊在進入八局下半時取得四比二的領先,然後在那個半局被五支安打打得棄械投降掉了四分,最後以四比六輸球。隔天休兵,然後再隔天又因雨延賽。到了禮拜三,也就是九月二十三號,他們在對聖路易的雙重賽裡連輸兩場,而且都是以二比一落敗。在第二場比賽的第九局時,代表著追平分的 Billy Williams 在無人出局時攻上三壘,但是之後 Ron Santo、Jim Hickman 和 Tommy Davis 輪番出局,把他給留在三壘上,並讓紅雀隊的新人左投手 Jerry Reuss 拿下勝利。

小熊隊在禮拜四晚上以七比一拿下勝利,但是在接下來到費城的比賽裡,他們在禮拜五晚上和禮拜六下午的比賽裡,都輸給了處在谷底的費城人隊。二十七號禮拜天的勝利來得太遲,無法讓他們避免被終結的命運。

So Little from So Much
1970 年的小熊隊經歷了一個最紛亂的球季。他們是一支擁有了許多非比尋常的力量的球隊。Williams 表現得很好,是他生涯中最好的幾年之一。Hickman 雖然無法勝任中外野的防守任務,但是他在打擊上的表現非常傑出,比他前面任何一年的表現都好。在六月的時候,他被移到一壘,讓膝蓋得了關節炎的 Ernie Banks 在勝下的球季裡都在場邊休息。Santo 打得並不算是生涯裡最好的,但還是相當出色。Callison 和球季中找來而且守了最後兩個月中外野的 Joe Pepitone 都在棒次後段中提供了不少火力。小熊隊在聯盟裡得分排名第二,而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對打者有利的球場加上整年不尋長的火力大放送,但無庸置疑的,這是一支攻擊火力很旺盛的球隊。

另外,Don Kessinger 因為他在遊擊區的精采表現,贏得了 1970 年的金手套獎,他的左右兩邊是守三壘的 Santo 和守二壘的 Glenn Beckert,他們在 1968 年時也曾得到金手套獎。而這支球隊最重要的資產是他們的先發投手,在這點上他們的表現會比單純的數據所展現出來得好。Ferguson Jenkins 表現出色,而 Ken Holtzman 也還不錯。Bill Hands 依舊拿出很實在的功力,而在六月底從勇士隊要來的 Milt Pappas 也擺脫上半球季的惡劣表現,投出一個很棒的下半球季(2-2 6.06 -> 10-8 2.88)。

攻防之間的平衡,使得小熊隊在 Pythagorean 上的預測戰績為 94 勝 68 敗,是國聯最佳,超過西區冠軍辛辛納提的「Big Red Machine」三場。但是他們卻只拿下 84 勝 78 敗的戰績,落後分區冠軍匹茲堡海盜隊五場。

怎麼會這樣呢?是不是 1970 年的小熊隊是個會在關鍵時刻手軟的球隊?幾乎確定不是這樣的。他們在這前後幾年基本上是由同樣的一群重要球員所組成,而他們都不曾偏離 Pythag 這麼多,也 Leo Durocher 在他那長而且傑出的經理生涯裡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特性。唯一能用來解釋小熊隊會偏離他們預期該有的勝敗這麼多的理由,大概就是他們實在運氣很差吧。

They Couldn't Get No Relief
但是在這次的情形裡,我想還有一個因素是不能被忽視的。雖然他們的實力很強,但是 1970 年的小熊隊有一個很糟糕的弱點:牛棚。就像我們之前說的,1969 年的小熊隊不算是一個有著堅強後援群的球隊,但是那不算是真正的大弱點。到了 1970 年,那很肯定是個問題。這一年的小熊隊後援投手群的總合防禦率是 4.63,在有十二支球隊的國聯裡排名第十。跟他們的先發投手相比有很明顯的對比:他們的防禦率是 3.55,國聯裡只輸給擁有 SeaverKoosmanGentryRyan 而且主場是對投手有利的 Shea Stadium 的大都會隊。這個極大的差距是不常見的,其他任何一支球隊在先發投手和後援投手的差距上都跟 1.08 距離很遙遠。

這個明顯的差距表示小熊隊大部份的時候都在一開賽沒多久就領先對手,但是到了球賽尾聲就不一樣了:這是讓人贏球的時候笑得開心但是輸得時候總會很心酸的好方法。這和 Big Red Machine 剛好完全不同,他們比 Pythagorean 所預測的多贏了十一場球,最大的關鍵也許是他們有著最強的後援投手群:Clay Carroll、Wayne Granger 和 Don Gullett。

在這個隨著球季進行越來越令人疲倦的環境下,小熊隊是有採取行動要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他們的作法令人費解。他們在球季結束的時候把 Selma 交易走,所以球季一開始就面臨了投手深度不足的問題,而下面這些是他們在球季中所做得一些跟牛棚有關的交易:
- 四月八日:和資深的蝴蝶球投手 Ken Johnson 解約。
- 四月二十三日:簽下自由球員,手臂酸痛的老將左投手 Steve Barber
- 五月二十九日:把可靠的後援投手 Ted Abernathy 交易到紅雀隊,換來替補內野手 Phil Gagliano。
- 六月二十三日:從教士隊買下右投手 Roberto Rodriguez,而這是他這一年裡所待的第三支球隊。
- 六月三十日:和 Barber 解約。
- 七月六日:和資深的左打專門投手 Hank Aguirre 解約。
- 七月九日:把右投手 Archie Reynolds 交易到天使隊,換來曾經是明星,但是已經進入浪人模式的三十三歲老將左投手 Juan Pizarro。這是他在兩年內所待的第六支球隊(包括兩個小聯盟)。
- 九月一日:從白襪隊買下右投手 Bob Miller,這是三十一歲的 Miller 這一年裡的第四支球隊。
- 九月二十一日:從勇士隊買下永遠不會老的蝴蝶球投手 Hoyt Wilhelm

從某個角度來看,你不能說他們沒在做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直到球季的最後十天,他們唯一拿到的後援投手沒做到什麼事,而他們卻把唯一可靠的救援投手(Abernathy)交易掉,換來一個額外的內野工具人;Gagliano 的工作是擔任替補內野手 Paul Popvich 的替補,而他只為小熊隊打了二十六場球共四十個打數。

在這同時,三十三歲的前王牌 Phil Regan,在傑出的 1968 年和普普的 1969 年之後,在 1970 年完全爆爛;在六月底的時候他已經拿下了五場敗場,防禦率是 4.44,而且可預期的失去了 Durocher 的信任,雖然他繼續待在球員名單上直到悲苦的球季結束,但是他越投越少,也越投越爛。而 Abernathy 在下半球季在皇家隊表現出色、Selma 整個球季都是費城人隊的後援王牌的事實,更像是在小熊的傷口上抹鹽。

在甘苦交雜的小熊傳奇裡,1969 年一直被當做是悲劇性的挫敗,失去了奪下榮耀的最佳機會。但是事實上,1970 年是更適合被這樣看待的。不像 1969 年,國聯東區在 1970 年裡沒有什麼強勁的對手:冠軍頭銜似乎就擺在那邊等著小熊隊來拿,大概 90 勝就夠了。而且不像 1969 年,小熊隊在 1970 年是打不出他們應該要有的勝利,他們的勝場遠遠的低於預估。而更糟糕的是,球團的高層對於解決他們的弱點沒能出上什麼力,而最後再加上無止盡的惡運,最後的結果就是 1970 年的小熊隊還是成為一個棒球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might have been」的例子。

The Ennui of 1971
如果小熊隊在 1969 年後是感到挫折的話,那他們在 1970 年之後就是被徹底擊潰了。有些人也許會認為他們會被前一年的挫敗而變得更有動力,但是他們在球季後所做的交易都很怪異,甚至是瘋狂。在十月時,他們把很有天份而且防守工夫不錯的游擊手 Roger Metzger 交易到太空人隊,換來了內野工具人 Hector Torres。他們認為需要取得另一個內野工具人的原因至今仍然是個謎,更別提沒人搞得懂 Torres 能做到什麼 Metzger 所做不到的。

然後到了 1970 年十一月三十日,小熊隊做了兩個當時讓我很困惑現在還是搞不懂的交易。他們把擔任指定打擊和替補的老將 Willie Smith 換到紅人隊,取得二十八歲的小聯盟捕手 Danny Breeden,然後他們把後援王牌 Hoyt Wilhelm 交易回勇士隊,換來二十六歲的小聯盟一壘手 Hal Breeden。我從來沒聽過這兩個 Breeden 是何方神聖,而且也常常搞不清楚誰是誰。我到今天還是不了解為什麼小熊隊要把隊上所需要的兩個老將換出去,然後換來兩個可能一輩子都會在小聯盟打滾,而且隊上根本不需要的一對兄弟,而且是在同一天裡。

而那就這樣了。除了換了幾個小聯盟球員和板凳球員之外,小熊隊沒有為 1971 年的球季多做些什麼準備。他們在進入新球季時,球員名單基本上是和 1970 年的時候一樣,完全沒有針對牛棚這個球隊的弱點做什麼補強(而且還把後援王牌 Wilhelm 交易出去,讓牛棚更弱了),然後中外野手也還是繼續擺爛。看起來似乎小熊隊已經被 1969 和 1970 年的挫敗耗盡了熱情了。他們的表現看起來似乎是對命運投降了:反正就只能這樣了,幹嘛要再努力些什麼?

1971 年的小熊隊,打起來就是這個樣子,疲倦、無精打采。他們一開始起步就很緩慢,而且在整個球季裡都沒表現出什麼競爭力,海盜隊最後取得分區冠軍,小熊隊則拿下軟弱的 83 勝 79 敗,並列第三。他們的優勢和弱點還是一樣,當然,多老了一歲並不會讓他們表現得比較好。只有拿出賽揚等級表現的 Jenkins 和三十三歲的 Williams 表現得像是一線的球星。年僅三十一歲的 Santo 則開始有點下滑了。Holtzman 表現得很不好,Hickman 和 Pepitone 都打得不錯,但是因為年事已高的關係,逐漸被傷勢拖累。Callison 完全不行,而 Banks 在自己的最後一個球季裡斷斷續續的出賽,而且表現得不太好。在 1966 到 1969 年時像鐵人一樣的捕手 Randy Hudley,幾乎整個球季都因傷不能出賽。而說到牛棚,依然由 Regan 領軍的小熊隊後援投手群,則是最糟糕的。

在 Shea Stadium 的廣告看板上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標語:「Rub a Dub Dub, Same Old Cubs」到了 1971 年的八月,球隊的氣氛更是陷入非常惡劣的狀況,甚至會公開的和 Durocher 發生爭執。Official Baseball Guide 的 Edgar Munzel 這樣描述:
球團老板 Phil Wrigley 被媒體刺激,於是決定他一定要為這個明顯的磨擦做點什麼,而他們一個很特別的方式回應。他到一個公開的地方,對著四名芝加哥日報的記者發表聲明。
他支持 Durocher 並斥責球員。事實上,從某個角度來看,那是史上第一次有大聯盟的球團老板威脅要開除整支球隊而留下經理。


雖然 Wrigley 的方法很奇妙,但是那並沒有解決或是改善整個情況。這支球隊在之後的十一場比賽裡輸了九場。Durocher 帶領小熊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 Durocher 和 Wrigley 似乎是唯二還不知道這件事的兩個人。

The Shakeup of 1972
不過 1972 年還是有一些值得期待的地方。菜鳥右投手 Burt Hooton 在 1971 年九月的三場先發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較於前一年球團對整體陣容的調整無方,在 1971 年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小熊隊採行了一些很大膽的行動來調整他們的陣容:Holtzman 被交易到運動家隊,換來 Rick Monday,和年輕的投手 Jim Colborn 及 Earl Stephenson,再把浪人外野手 Brock Davis 交易到釀酒人隊,換來 Jose Cardenal。

增加了兩個貨真價實,而且在攻防上都很有實力的外野手,很決定性的解決了小熊隊在中外野和右外野的上的問題。Monday 和 Cardenal 都在下個球季裡證實自己是小熊隊裡很有價值的資產。問題是這些交易還是重複了之前小熊隊的交易的特色,那就是雖然在球員的價值上是公平的,可是解決了一個問題的同時也製造了另一個。Holtzman 的離開使得小熊隊一直沒有可靠的左投先發,而這個問題一直要到 1983 年 Steve Trout 加入才解決。Colborn 和 Stephenson 對於小熊隊的牛棚來說是緩解了燃眉之急,因為 1972 年小熊隊的牛棚還是滿脆弱的。

這支球隊還是比 1971 年的小熊隊來得好。他們的戰績是 85 勝 70 敗,不過跟第一名的海盜隊還是有一段差距。他們在七月底 Wrigley 終於開除了 Durocher 時表現出他們最佳表現。接任 Durocher 的是身段較軟的 Whitey Lockman。三十四歲的 Williams 打出生涯最佳的一個球季,三十二歲的 Santo 因為受傷的關係只出賽了 133 場比賽,不過打擊成績較前幾年來說好得多。Hooton 證明了自己是個好的大聯盟先發投手,季中叫上來的 Rick Reuschel 也是。但是球季末的高潮來得太晚,不足以讓他們對於領先的球隊造成威脅。

在這個球季結束之後,小熊隊終於做了幾個重大的交易來處理多年來積弱不振的牛棚。年輕且具有速度的外野手 Billy North 被交易到奧克蘭,換來資深的老將右投後援投手 Bob Locker。而且資深的先發投手 Bill Hands 和年輕的投手 Joe Decker 被換到雙城隊,換回來傑出的年輕左手後援 Dave LaRoche。

這幾個交易就球員的價值來說還是合理的,而且不像之前的幾筆交易,並沒有造成什麼其他的問題。North 雖然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外野手,但是小熊隊的外野並不需要他,而且 Hooton 和 Reuschel 的加入,使得小熊隊可能把 Hands 和 Decker 交易出去而不致於影響到先發投手的強度。

The Final Flop of 1973
在經過了 1969 和 1970 那樣的痛苦之後,大部份的人都認為同樣的苦難不會再重複降臨在同一個球隊上。但是 1973 年可能會成為這樣的一個球季。在全新而且較為輕鬆的管理風格之下,這個老將為主的球隊似乎找到了新生命。有著強勁的投手為基礎,1973 年的小熊隊一開季就表現得不錯,而且一直維持到整個五月和整個六月。在 1973 年六月二十九日的時候,小熊隊的戰績是 47 勝 31 敗,以八場半的勝差領先第二。

然後,忽然間,所有的事情都變得很恐怖的糟糕。投手群的防禦率從六月的 3.40 爆增為七月的 4.59 和八月的 3.92。打擊者在五月和六月共擊出了 61 支全壘打,但是在七月和八月時只有 28 支。從六月底開始到九月初,小熊隊的勝敗紀錄是 17 勝 37 敗。但是,總算有那麼一次,他們的運氣開始好轉。那個時候整個國聯東區的球隊似乎都忘了該怎麼贏球。所以雖然有那麼糟糕的兩個月的低潮,小熊隊還能排名第三,只落後給第一名三場半。

所以又變成了一場在九月時的混戰。啊,這支鬥犬沒有什麼剩下的力氣可以戰了。小熊隊停止了七月和八月時彷彿自由落體般的下墜,但是在九月時還是只拿下 13 勝 14 敗的戰績,球隊的打擊率也只有 .235。更令人感到羞辱的是,他們在球季的最後兩場球,在主場輸給了最痛恨的大都會隊,使得這支在八月三十日還排名最後的球隊,最後從他們的手中取得了分區冠軍。(真的假的?一個月裡從最後爬到第一?)並且在他們的 Wrigley 球場裡慶祝勝利。

The Sad End
如雲霄飛車一樣的 Williams-Santo Cubs 終於平靜的結束了。這群球員終究還是沒能拿下冠軍。那個球季結束以後,小熊隊進行了年輕化的動作:Santos、Jenkins、Beckert 和 Hundley 都被交易出去以換得年輕的球員。Williams 多留了一個球季,後來還是被送走了。

為什麼這群很有天份的球員從來沒有取得冠軍,一直是小熊隊甚至是其他球迷之間熱烈討論的話題。我個人的感覺是也許他們從來不是我們當時所想像得那麼完整的球隊,而且一定不是我們所希望的那麼記得他們。但是無庸置疑的,這些在 1960 年代末到 1970 年代中的小熊球員是一群非常有天份的球員,而且就算他們不是沒贏得冠軍的球隊裡最好的那支,那也很接近了。

No comments: